关于兴宁庙和“且坐吃茶”牌匾的故事:
黄姚兴宁庙供奉的神叫“真武大帝”,掌管北方的神,也叫“北帝”,一脚踩着乌龟,一脚踏着蛇,右手一把剑,左手持“北帝公”印章,用真武山镇住妖魔,保黄姚的平安。
牌匾故事:“且坐喫茶”(喫=吃)牌匾于1989年入选中华16块名匾之一,是清朝乾隆三十年由黄姚的举人林作楫(ji)所书。关于且坐吃茶,还有个故事:相传,周公与李妹两个神仙斗法(民间叫吵嘴),谁也争不赢,于是到北帝面前请求判决,北帝对他们说:“莫急,且坐——吃茶——”吃完茶,两位神仙心平气和不再斗法。
这里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地方!连神仙都叫我们“且坐吃茶”, 所以,来到黄姚,是一定要感悟这句话,记住这个牌匾,有童谣唱道:“黄姚古韵,且坐吃茶,吃过好茶,富贵荣华。”
黄姚“秋歌三茶”
我们先参观“黄姚三茶文化室”,了解中国的茶道历史,参观免费的。
茶饮历史:
1、茶之为用(4700多年前,炎帝神农发现茶)
茶之为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中国就发现与利用茶叶,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附图:神农像、古茶树)
2、汉代茗粥——擂茶(两千多年前)
汉代茗粥(擂茶):
《晋书》记载:“吴人采之,曰茗粥”,汉代前已出现茶粥,又名“三生汤”,北宋改称“擂茶”,擂茶是有史书记载的最古老的烹茶之道,南迁的汉族客家人一直保留并作为隆重的待客礼仪。(附擂茶图:将乐县出土的千年前的擂钵、擂棍)
3、唐宋茶道——抹茶(一千多年前)
唐宋茶道(抹茶):
唐陆羽《茶经》是世界首部茶著作,奠定了中华茶文化基础,从此“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宋盛行抹茶道:是由擂茶演变成纯吃茶。目前,中国只有少数南迁客家人保留,而日本则把抹茶道推为国礼。(附图:鎏金茶碾、唐煮茶、宋点茶)
4、明朝瀹饮——泡茶(600年前)
明朝瀹饮(泡茶):
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权首创瀹饮法,即冲泡法,著《茶谱》推广后,这种泡饮方法开始定型一直到今天;明末清初,工夫茶泡法开始形成。(附图:朱权像、紫砂壶、工夫茶具)
5、现代“茶艺”(1978年发明)
6、现代“茶艺”:
1978年,台湾接受娄子匡教授的提议创建“茶艺”一词。“台湾工夫茶艺”是以工夫茶为脚本,增设闻香杯、公道杯而成,注重程序和表演。 1988年后传入大陆,流行于大江南北,尔后,四川长嘴壶也冠以“太极长嘴功夫茶艺”粉墨登场。(附图:旗袍美女的茶艺、翻跟斗长嘴壶表演)
7、古镇三茶(保留有汉代擂茶、唐宋抹茶、秘制米茶)
古镇三茶:
黄姚古镇“秋歌三茶”是根据古代“三时茶”,在挖掘客家茶俗基础上,结合祖传配方所制。三茶分别指:擂茶(汉代茗粥)、抹茶(唐宋茶道)和米茶(客家秘制泡茶),均采用广西昭平县的生态茶为原料,沿袭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产品最大特点是:从“喝茶”回归“吃茶”,把茶叶作为美味食品,低温研磨后食用,从而人体能吸收90%以上的营养;另外,茶叶吃进体内,由于极强的吸附力,可以把体内的毒素、辐射、多余脂肪等垃圾排出体外。
茶道中保留手工炙茶、碾茶、罗茶、煮茶、点茶的古代遗风,崇尚新茶活水、古朴天然、精行俭德、绿色健康的吃茶养生和以茶修身之道。
日本茶人惊叹“找到了茶道的根源”。
(附图:“且坐喫茶”亭子(兴宁庙)、茶女碾茶图)
参观完进入品茶室:
注意,我们时间很短,每个人只能吃一种茶,汉代的茶粥——擂茶(5元一碗);唐宋的抹茶(10元一碗);客家秘制的米茶(5元一碗),自己选择。(不吃茶就看看外面的辣椒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