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后发崛起的战略选择
中共贺州市委书记 彭晓春
阅读提示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潮流,全球经济正进入绿色低碳新时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顺应发展潮流,发挥后发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后发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后发崛起出路所在
抓住发展循环经济带来发展方式全新变革新机遇,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走出更有效率和效益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后发崛起。
发展循环经济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目前多数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高能耗高排放的资源型工业比重大,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跨越先发展后治理阶段、跨越先粗放后集约阶段、跨越先工业化后城市化阶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既要实现经济量的扩张又要实现经济质的提升,既要壮大传统产业又要培育现代新兴产业,既要关注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关注精神文明建设,面临压力十分巨大。发展循环经济就利于在多重矛盾和压力之下,较好地解决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发展要快也要好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抢抓全球经济复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新机遇的明智之举,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变先发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急速扩张,自然资源承载空间压缩,发展受到相应限制,而拥有丰富资源、良好生态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引进高级资源要素与本地优势要素结合,高起点布局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一步登天”,提升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层级,更好地把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后发变快发。
发挥后发优势抢占循环经济发展先机
后发优势是指在与先进地区相比较而言,后进地区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绿色低碳经济迅速兴起,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日益凸显,迎来发展循环经济的先机。
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具有选择先进发展模式的有利条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兴衰强盛,往往与选择发展方式息息相关。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深圳“特区经济”发展模式,温州“自发内生”发展模式,内蒙古“依托资源”发展模式,新余“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清远“造血型”发展模式,都推动了这些地方加快发展、迅速崛起。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新潮流,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更有机会把握,抢占循环经济发展先机。
独特的后发优势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坚实基础。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往往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环境资源容量大、承载力强,资源、生态优势明显。一些后发地区处于多省(区)交界和沿边沿江地带,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和开放合作推进,从封闭走向开放前沿,区位优势明显。可以借鉴先行地区、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引进他们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人才及发展成果,少走弯路,借发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启动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各地也纷纷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一些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成为循环经济的试点,政策优势明显。
各地循环经济试点带来良好的先行效应。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出现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自发战略转型模式,具有一定技术经济基础的资源型地区战略转型模式,中西部跨越式战略转型模式,涌现了一批示范性循环企业、循环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为科学发展后发崛起提供强大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关键要壮大循环产业规模,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后发展欠发达地区需要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抢占制高点,勇于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加快建立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循环服务业、循环城乡、循环社会体系,以点带面推动形成覆盖全区域的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建立循环工业体系。循环工业是循环经济的主体。循环工业把生产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反复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提高生产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有利于超前规划较快培育循环工业产业。
建立循环农业体系。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农产品”的循环流程,所有农业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将生态农业生产和绿色消费有机融合为一体。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由于开发较晚,保持了较好的生态和土地资源,为加快转型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了现实基础。
建立循环服务业体系。循环服务业是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生态旅游、绿色物流、绿色商贸、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具有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轻、重复利用高的特点,可以促进农业与工业的有效衔接,成为整个循环经济正常运转的纽带和保障。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旅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建立循环城乡体系。循环城乡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循环型城乡体系采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划、设计、建设城镇和乡村,形成“城市→乡镇→村屯”的生产、消费绿色循环链条,达到资源、公共设施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大多都还处于城镇化初级阶段,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循环发展一体化,有效避免城镇扩张造成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步推进。
建立循环社会体系。循环经济是循环社会的基础,循环社会是循环经济的目的。它以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为着眼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通过建立城镇、城乡之间、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循环经济圈,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各环节循环发展,在整个社会内部建立生产与消费的物质能量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在节能减排、废品回收利用、垃圾处理等方面基础落后,绿色消费等观念比较淡薄,必须同时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两方面作用,加快构建循环社会体系。
(原载《光明日报》2010年12月30日12版头条)
了解更多详情请进入我要去贺州旅游网站:
特惠景点门票、酒店和特产在线预订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