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钟山县城往龟石水库方向走,约10公里的地方就是升平古镇,升平古镇包括上太平村和下太平村,上、下太平村相距约3公里,这是因江河航运而形成的一个古镇。上太平村有一条建于明清时期的石花街道,现在称为太平老街。太平老街走过了600多年的历史,村头的石拱桥、村中的石花路面、临街店铺门面、古戏台、武帝庙等古建筑依然保存完好,特别是村尾的三副石凿步级码头还在向人们昭示着,这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古代商埠街市。
在以水路交通运输为主的古代,贺江上有过许多座古渡埠头,位于龟石大峡谷下游的太平老街古渡埠头,是人工在岩石上开凿出来的步级码头,岁月悠悠,这三副石级步梯组成的古代码头仍然存在。
在很久以前,太平街原称过路圩。船只上下龟石大峡谷时都要在太平古渡埠头稍作休整和补充给养,太平就慢慢地形成了一座圩镇集市,这种因船只路过作短暂停留而形成的圩市被称为过路圩。
过路圩是怎样变成太平圩呢?
原来,在清乾隆年间,乾隆皇下江南从古城到太平的路上,他与一个挑担的人有过下面一段精彩的对话:乾隆问挑夫“去哪里?”,挑夫答到:“去过路圩”。“怎么叫过路圩呢?”“没有圩名,就叫过路圩呗”。乾隆皇说,那我帮起一个圩名,就叫“太平圩”吧!
乾隆皇是清朝一个为政时间最长,政局稳定和天下比较太平的年代,太平圩就这样叫开了。后来,太平圩的人为了纪念乾隆皇帝,在街头建起了一座戏台,取名“庆隆台”,在戏台的对面,还建有一座武帝庙,在村头注入贺江的一条河溪上建有一座石拱桥,在桥拱下方刻有乾隆皇题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现在还在,但一直没有人能够读懂这幅对联。
太平街在明清时期是最兴盛的时期,江边的码头每天都停泊有上百艘船只,纤夫、商贾、生意人熙熙攘攘。
到了清末,在其下游约3公里的地方有一天然良港,河岸稳定,水深适宜,同时可以停泊150艘以上的船只。这里又迅速地建起了一条300多米长和有150多家店铺的商业街市,码头也建得更大,还修建了一条连接圩市和码头的十字街。这个新崛起的码头圩市因为离太平街不远,故最先称为下太平,原来的太平街就称为上太平了。
自清末至解放初期,下太平大约兴盛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现存的街道和店铺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上太平和下太平,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如人口数量都是在一千人左右,各有30多个姓氏,这是因为当时的经商户都是来自四面八方,所以两条街上由商人组成的村民,都是多姓氏族群杂居的大家庭。这里的街道建筑规模、长度、店铺门面规格、庙宇建筑都一模一样。只是上太平古老了一些,所以后来,上太平就改称为老街村,下太平改称为升平街村。
从过路圩到太平街,再到太平老街,这都是一个因为随着江河航运兴衰而不断改变着的称谓,交通的通达将太平老街遗落在了偏僻一偶,但以太平老街为中心的贺江西岸,环绕着太平老街的太平、护平、富平、升平的钟山县钟山镇“四平”四个行政村,方园十多平方公里内,居住着一万余人口。这里田地平整,山地广阔,河溪纵横,确是一处仙山乐土。明清时期航运业和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村庄建筑比较气派,村村有古庙宇和古宗祠,护平村现在还保存有一座气势恢宏的魁星楼。
详情更多请进入“我要去贺州旅游”网站:
贺州八步区旅游局权威综合信息官网:http://www.gxhzl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