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瑶族自治县境内,有广西建造时间较早,类型较多,有石券、木梁、平板型的瑶族风雨桥共20多座。这些风雨桥分别始建于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最早的至今已有400多年,走过了长长的岁月,沐浴了几个世纪的风雨。
富川历史上远不止现在人们所看到的二十多座风雨桥,由于年代的久远和社会的变革,风雨桥所经历的岁月风霜和人为破坏,有很多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富川瑶乡,当地的瑶族群众习惯将风雨桥称为凉桥,富川的平地瑶是较早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一个民族,从现存的风雨桥建筑工艺技术分析,其吸收了中原文化的技术,从造型上更接近于江浙一带的廊桥风格。
富川风雨桥在构造上大体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大木梁飞跨型,如现存于城北镇凤溪村的朝阳桥、福寿桥和麦岭镇的高桥桥,它们都是位于坡度较徙的村旁小溪上,三根巨木跨越溪流,桥面用木板铺垫,这一类桥桥长一般在20米以下。二是石墩木梁型,这一类桥现存数量最多,一般在河溪中央都有一至二个桥墩,再用粗木做桥梁,面上铺木板,比大木梁飞跨型的风雨桥要牢固得多。三是石券拱桥,这是古代桥梁建筑上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之一,桥的外形更加美观。因为拱桥的基脚和跨拱全部是用石墩和石条镶嵌而成,甚至连桥面也全部是用大块的青石板铺垫,如现存最好的朝东镇迥澜桥和青龙桥等,这类石券拱桥最为牢固。青龙桥还有另一个特点是,单孔石券拱桥呈“八字形”,桥面的廊屋内中间高,两头低,上桥下桥都有几级步梯。富川现存风雨桥最长的有30多米,最短的仅6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