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在贺州兴起及其影响
作者:严永通
汉族人口占全世界二千多个民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客家人是汉族中的一个支系。
客家人爱唱山歌
客家人原来文化素质就比较高,在不断迁徒的过程中,跨江过河,爬山越岭,处身在宽阔的大自然界中,感触是很多的,因此,他们就运用山歌这种形式来表露其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
山歌在思想内容方面是丰富多彩的。它是与封建统治阶级作斗争的武器。中外历史上,每一次革命斗争都与歌谣有缘。发源于广西桂平县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革命风暴席卷了十八个省,持续了十八年之久,震撼着整个世界。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于1857年写的《天诗》比较长,共有五百首。虽说是诗,有的其实就是客家歌谣。如其中第24首写得最通俗:
一眼看见心花开,大福娘娘天上来;
一眼看见心火起,薄福娘娘该打死;
大福薄福自家求,各人放醒落力修。
客家人称“发怒”为“心火起”,称自己为“自家”,称“努力”为“落力”。洪秀全是客家人,在这首诗中,他就用了不少客家俗语。所以说洪秀全这诗,也就是洪秀全的客家山歌。当然,山歌也是诗,是可歌唱的诗。
洪秀全写的《吾济诗》、《天神诗》、《吟剑诗》、《原道教世歌》、《百正歌》、《真心诗》、《御制千字诏》、《永安破围歌》、《三字经》、《幼学诗》等等都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形式写的,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唱易记,因而增强它的社会效果。
再看看太平天国另一统帅杨秀清的两首歌谣:
****将帅尽英雄,策马扬鞭各效忠;
奋勇争先无敌手,如摧枯朽逞威风。
一班弟妹最忠良,大战妖魔尽灭亡;
勇猛刚强天国赖,英名万古永传扬。
石达开、洪仁轩等将领也写过歌谣体的诗。太平天国领袖运用歌谣形式写诗,这并不是随心所欲个人喜爱的问题,而是有意地在文学上进行一场革命。太平天国革命是反对封建统治,而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文学,当然也在他们反对之列。
山歌是歌唱的诗。美的诗,其中必有画;美的画,其中有诗。这就是经常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对诗与画的关系说得最清楚:“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字的绘画。”赋、比、兴是我国诗歌的传统表现用
法。客家山歌也很好地继承了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比方面,客家山歌运用最为广泛。我国著名散文作家秦牧把它形象的比喻当“语言艺术中的艺术”。他还指出:“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魔棍似的,它碰到那里,那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的确是这样,用具体的形象去描绘抽象的道理,或是突出某事物的特殊意义,往往说得浅显、生动、鲜明,群众看得入味。听下面这首客家山歌:
见妹生得好伶俐,头上有花蜜蜂迷;
插秧好比鸡叮米,挑担好比马扬蹄。
情妹“生得好伶俐”就像生得花一样美,令蜜蜂总是紧紧地跟着。这样来形容情妹靓的程度确是太妙了。情妹的美,不仅仅是容貌的美,更主要是劳动的美。劳动人民总是把爱情与劳动揉合在一起的。这首歌赞颂了爱情,但更主要的是赞颂了劳动。这首歌用了两个“好比”。“插秧好比鸡叮米,挑担好比马扬蹄”这两句比得确是太精彩了。描绘得非常生动,很有意境,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不已。
再看下面这幅有色彩的画:
翠子飞一墩上企(站),亚妹好比红金鲤;
亚哥好比翠子样,调(跳)上跌落(跃下)因为仪(你)。
翠子就是翠鸟。翠鸟羽毛翠绿色,头部蓝黑色,耳羽棕黄,颊和喉白色。翠子羽毛大部分黑褐色,胸下粟棕色。嘴长而直,尾巴甚短。这鸟是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鸟,专食鱼虾,故又称“钓鱼郎”。翠鸟常栖息水边或岩石上,伺鲤鱼虾游近,突然啄取。在这首歌里,把亚哥比为翠鸟,把亚妹比为红金鲤。这幅画就是这样构图的:在一弯曲的小河岸边,一根树墩上,站着一只色彩鲜艳美丽的翠鸟,它两眼注视着洁净的河水,当红金鲤游近时,它就俯冲而下,捕捉红金鲤。这是一幅有红、黄、蓝、绿、黑、白、棕等颜色,是多么美丽的图画呀!
由上所述,可见客家人不仅爱唱山歌,而且能创作出许多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歌。
贺县(今八步区)早就对民歌关注
贺州市八步区。八步镇为桂东第一大镇,它处于临江中游的八步盆地,远处崇山峻岭,中部有些石山拔地而起,好象一个天然的大盆景。八步一带矿产丰富,因水路交通方便,矿产开发较早,因而它较早地成为桂东货物的集散地。自请以来,但八步去梧州、广州往返的货船不断,把锡、钨、煤、黄金矿产及陶瓷、土特产运去。又把洋布、洋纱、洋油、洋钉、海盐、海产品运回,并转销到湖南、桂北及粤西北。因而以前八步有“小广州”之美称。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名人柳亚子、何香凝、蔡延错、陈济棠、刘文干、李济深、梁漱溟、马师曾、红线女等都到达八步作抗日宣传,那时的八步有小桂林之称。解放前广西许多县是没有中学的,可是那时在贺县就有两间比较有名的中学——贺县中学和临江中学(现改为贺州高中)。唐代晚期诗人翁宏、宋代中国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其祖籍是湖南道县)、明朝孝宗朱佑堂生母即孝穆皇后、现代著名女书法家于立群皆出生于贺县的桂岭镇。由于受以上所读的种种文化的影响,贺县的民歌自然也有较好的发展。
出八步南行20公里,于临、贺两江的交汇处,有一石山傲峙江心,中流砥柱,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浮山。有一美丽的传说:浮山脚下有个大岩洞,住宝鸭一对,宝鸭把山驮浮起来,不管洪水多大也淹不掉这山,故称浮山。浮山又一美名叫玉印山,是以其形似玉印而名之,这也为浮山增添诗意美。1937年,李济深先生从桂林来到贺县,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一天他登临浮山,被浮山兀峙江心任凭风浪冲击仍巍然不动的气慨所感动,欣然命笔:
临江江水去悠悠,却有浮山水上浮;
历尽洪波千万劫,依然砥柱镇中流。
李济深先生把中流砥柱的浮山,寓意为当时正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的中国军民,赞颂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
浮山顶上,是雄伟的正殿——陈王祠。在祠的前面,山下有一钩台。陈王祠是唐武德(公元618-626)年间为纪念爱作好事的邑人陈世佐而建。相传隋末年间,陈秀才在长安仕途失意,便回这家乡隐居学道,常到这临水一平方整的巨石上钩鱼。后因钩鱼时不慎,落水身亡,后邑人立庙纪念他。
因陈世佐喜爱唱山歌,抒发内心苦乐之情。故在正山门右侧建一歌台。每年农历五月十九日是浮山歌节,届时贺县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来到浮山,广东、湖南等地的群众也前来浮山唱歌助兴。唱的山歌形式多样,有本地山歌、客家山歌、壮歌和瑶歌等,热闹非常。
1982年贺县(今八步区)成立了一个客家山歌剧团。吸收客家山歌、竹板歌、鸡歌的音乐创作客家戏的唱腔,用客家方言演出。形成一种清新诙谐,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风格。自创的剧团《挂牌》、《颂奖》、《出嫁心歌》在地区、自治区汇演中曾获奖。剧团不但在县内客家方言地区演出受欢迎,剧团还到广东省连山县等地演出,使客家山歌戏的影响扩大到外省。
贺州是我生长的地方。1991年我和收集有大部客家山歌的贺州著名山歌手凌火金先生合作写了《广西客家山歌研究》一书,这年9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过去广东省出版过客家选集,但对客家山歌进行好好研究在全国还是空白。因此,《广西客家山歌研究》一问世,就受到台湾同胞的喜爱。有位法籍华人就因这书面来广西采访。赣南师院有位副教授知道该书的出版便来信给我说;“不管要多少钱,您都要给我寄一本来,因我现在也想研究这个问题。”看来他非常需要这本书,后来我就寄赠了一本给他。他收到书后,非常高兴,并表示十分感谢。赣州市有的单位,知道那位副教授得到一本该书后,也写信给我,要求要书。《广西客家山歌研究》2001年9月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的优秀奖。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了解更多详情请进入我要去贺州旅游网站:
特惠景点门票、酒店和特产在线预订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