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川瑶族自治县麦岭镇月塘村周家自然村对面,有一个小溶洞,溶洞高3米,宽2米,深约20余米。在南宋德佑元年(1275),月塘村归隐乡间的御史周英纠在岩洞里长久定居了下来。
周英纠,北宋大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次年恭帝即位,年号取德佑,周英纠官至事中,国课御史。
德佑元年,时值金人横行中原,宋边关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朝廷却软弱。作为国课御史的周英纠,正值年青气盛,怀抱忧国忧民大志,斗胆与班值御史入谏,写成了《攘胡匡夏》疏上奏。谁知恭帝偏安江南,不问国是,对忠良周英纠及幕友的入谏不但不支持,反而以“蛊惑民心,扰乱朝纲”而治罪。周英纠获知将被朝廷发配边关充军的消息后,在密友的帮助下,连夜逃出京都。
周英纠自小天资聪敏,10岁熟背四书五经,12岁就读于濂溪学堂,诗文出众,才华横溢,但生不逢时,从考取进士和官至御史,仅一两年时间,人生便如昙花一现,他发出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叹。
怀才不遇的周英纠回到故乡月塘村后,睹物思情,百感交集,他这位朝庭御史,在抚养自己成长的地方,在父老乡亲们面前,没有一丝荣归故里的感觉,也没有一点衣锦还乡的荣耀,一个读书人,如今落魄归乡,使他感到十分的无奈。
周英纠将自己遁入洞中,一住便是数10年,不谈婚论嫁,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周英纠一方面是看破红尘,归隐乡里,另一方面又不甘寂寞,忧国忧民之心不死,盼望有朝一日有报国效忠的机会。
周英纠在岩洞里潜心读书和研究书法雕刻艺术,将坚硬的岩石凿开了一口炉灶,取名炼丹炉,在洞顶的石壁上雕刻了“炼丹所”3个大字。他突发奇想,在洞内石壁上创作了一首世间绝无仅有的“三倒诗”。“三倒诗”是一首倒写,倒读,倒刻的七律诗,整理出的诗文如下:极判以来不记年,斯岩体扑本浑然。凿开混沌鸿蒙地,透见明通公溥天。老去投林得幽趣,困来枕石听潺泉。时烹山茗供清兴,猿桂枯滕鹤避烟。该诗文石刻除了“三倒”外,周英纠还集行、草、楷3种书法风格表现在约1平方米的石壁上,实为一绝。细读全诗,诗人的人生际遇和精神世界都留在了石壁上。
除了“炼丹所”和“三倒诗”雕刻和诗文外,小山洞里还有“拙林道人”、“请寻乐处”等几处摩崖石刻,这些都是周英纠倾一生心血的杰作。所以,月塘村郎山穿石岩的御史岩、读书岩、书字岩、“三倒”岩等另外几种称谓都与周英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