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贺州市区中心的灵峰山,总共有11处古代和近代的摩崖石刻,如此多的摩崖石刻分布在同一座石山上,这在桂东地区实为罕见。
灵峰山摩崖石刻分布于山体的东西南北石壁或山洞内,这11处摩崖石刻分别是“灵峰岩”、“灵峰崖”、“马峰岩”、“忘机洞”、“丽泽”、“乐此”、“空明”、“小隐”、“曲径”、“华盖”、“佛”,这些摩崖石刻只有4处署名和两处写有年代的落款,大部分没有落款,使后人研究起来比较困难。但是,通过一些史料我们仍可以从中领略到这些文人墨客题字时的背景和记录下某一个时代变迁的烙印。
在过去的2000多年历史中,贺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贺街镇,而不是在八步镇,现在作为贺州市区的八步镇,其建镇的时间只有70多年,而灵峰山11处摩崖石刻中,最近的年代是抗日战争时期,有的已经没有年代可考。在30年代至40年代,平乐专署曾驻地八步。在抗日战争后期,全国众多的文化名人也曾流落八步,他们经常在灵峰山下举行集会和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但现在我们知道的只有李济深一位名人在灵峰山留下了墨宝,其他文化名人却看不到他们的杰作。
灵峰山11处摩崖石刻中有署名的4处是:王赞斌的“灵峰崖”,王曾在平乐专署管区任职。一处是李济深的“灵峰岩”,抗日战争后期,李济深在八步避战乱时,他在参加完灵峰体育场八步人民抗日集会结束后,工作人员扛来几把木楼梯,李济深在灵峰山西侧高高的石壁上题写了“灵峰岩”3个大字。其中“曲径”和“忘机洞”留有陈宝书的落款,陈于1936~1938年曾在八步矿业和平乐专署任文职。另一处是伍祖胥的“乐此”,伍是何人?题写于何时?暂无查考。
其它摩崖石刻是既无署名也无年月落款,从字义上分析,题字者很可能是一些仕途不得意、怀才不遇的书生,在心情百无聊赖时的一种宣泄。如“小隐”、“空明”、“华盖”、“乐此”、“佛”等,既反映了书生们报国无门时心灵上的空虚,想把自己遁入空门,寻找清静的世界,远离尘世的纷争时的落弟之感,又流露出他们自恃肚子里有点墨水,不甘心将自己溶入市井,还有几分孤傲清高的复杂心里。如上述提到的陈宝书,是桂林阳朔人,北京大学毕业,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但官场仕途很不得志,一些掉渣子的文盲土匪头子都可以权高一等,在其头上任意使指,心里很是不甘,但战乱国难时期,又苦于求职无门,自甘人下,他在灵峰山北侧的一个山洞口上题写了“忘机洞”3个字,落款是“半骨子陈宝书”几个字,他将自己称为沦落他乡的“半骨子”,读后真使人感觉到世态的炎凉。
从上所述,灵峰山的摩崖石刻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灵峰山所题名,如灵峰山的山顶很像一只马鞍,清朝以前就称马峰山,民国后期才改称为灵峰山。另一类是盛赞灵峰山的钟灵俊秀,这些赞美之词高度概括,还掺进了作者自身游历时的感受,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灵峰山的书法作品,多为繁体行书,后人评价书法艺术较高的是“佛”字,何人所写无考,写有“自保留参春”的落款,其意“参”同“叁”,即该字保留3春即可,但却保留至今。书法属行草,字不停笔,一气呵成,笔划结构如行云流水而又沉稳大方,使人百读不厌,极具欣赏价值。“半骨子”陈宝书书法风格独特,但由于时运不济,心烦意乱,其书法作品叫人很难评价,特别是有两处落款,简直有点像孩童涂鸦。
尽管这些石刻的题作者们都已淹没在逝去的岁月当中,他们的生平或许已无可考证,但却因他们的情感都刻在了石头上,就因此得以与天地共存。
灵峰山在很久以前是一处荒山野岭,现在却变成了一座城市的中心,在灵峰山留下摩崖石刻的先人们,他们是否会想到在若干年以后,灵峰山会成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人气很旺的文化名山!到灵峰山去走一走,欣赏一番仙山胜迹,品味一下这些不老的墨宝,想必每一个后来者都会顿生出几多人生的感慨。
|